設計源于對失效的認識。要設計出一根可靠的軸,必須預先了解它可能在哪些方面“倒下”。軸的失效形式多種多樣,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:
1. 疲勞斷裂
這是軸主要的失效形式,約占所有失效案例的50%以上。軸在旋轉過程中,其內部應力呈周期性變化(交變應力)。即使在應力遠低于材料屈服強度的情況下,經過足夠多的循環次數后,軸也會在應力集中處(如鍵槽、過渡圓角、壓配合處)產生微裂紋,裂紋逐漸擴展,終導致突然的脆性斷裂。疲勞斷裂斷口通常有明顯的“貝殼狀”疲勞擴展區和粗糙的瞬時斷裂區。因此,設計中提高疲勞強度的措施(如降低表面粗糙度、增大過渡圓角、采用表面強化工藝)至關重要。
2. 過量變形
當軸的剛度不足時,會在載荷作用下產生過大的彎曲變形(撓度)或扭轉變形(扭轉角)。這種失效雖不立即致命,但會嚴重影響機器的正常工作精度。例如,機床主軸的過量變形會導致加工精度下降;齒輪軸的變形會使齒輪嚙合發生偏載,加速齒輪磨損。剛度計算就是為了預防此類失效。
3. 表面損傷
主要指軸頸等與軸承或輪轂配合表面的損傷。
磨損:由于相對運動、潤滑不良或雜質侵入,導致軸頸尺寸減小、形狀改變,影響配合精度,增大振動。
膠合:在高速重載且潤滑失效的極端情況下,摩擦表面局部高溫會使金屬發生“焊合”,隨后又被撕開,造成表面嚴重損傷。
腐蝕:在惡劣環境下,軸表面發生化學或電化學腐蝕,不僅會減小有效尺寸,更會形成應力集中點,成為疲勞裂紋的源頭。
通過對這些失效形式的深入理解,設計師才能在計算和結構設計中有的放矢,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,真正做到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軸的常見失效形式——防患于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