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傳統認知中,新型墻面材料似乎與歷史街區修繕 “格格不入”—— 要么難以還原古建筑的地域特色肌理,要么無法抵御沿海復雜氣候的侵蝕。藍翠鳥水包砂在福建泉州西街歷史街區的保護性修繕工程中,卻打破了這種固有偏見。作為 32 棟閩南騎樓外立面修復的核心材料,其供應 56 噸產品,以 “復刻騎樓韻味 + 抵御沿海氣候” 的雙重優勢,為這條 “海上絲綢之路起點” 的千年古街,注入新型材料的綠色修繕活力。
泉州西街保留著 “中西合璧” 的閩南騎樓格局,此次修繕涉及 萬平方米建筑立面,既要守護 “紅磚白石、騎樓廊柱” 的地域特色,又要應對泉州高溫高濕、臺風多發、海水鹽霧侵蝕的氣候挑戰。項目啟動初期,當地商戶與文保工作者顧慮重重:“騎樓墻面的紅磚肌理、石雕紋樣是幾百年海風打磨出來的,新型涂料哪能仿得像?”“沿海空氣鹽霧重,聽說新型材料容易脫皮開裂,反而壞了古街風貌。”
藍翠鳥以水包砂閩南騎樓肌理復刻特性,破解 “形似神離” 的核心顧慮。技術團隊深入西街采集 20 處典型騎樓的磚石樣本,通過光譜分析還原墻面風化紋理,采用 “泉州本地紅磚磨碎彩砂 + 植物基成膜劑” 配方:復刻 “紅磚墻面” 時,選用 粒徑的紅磚彩砂,模擬磚塊經海風侵蝕的溫潤質感;還原騎樓廊柱的 “白石肌理” 時,通過白砂與微量米黃彩砂的梯度混合,呈現花崗巖的細膩紋路;針對騎樓墻面特有的 “海風侵蝕斑駁感”,創新添加微量貝殼粉顆粒,讓涂層自帶 “海洋文化沉淀感”。在對比展示區,水包砂樣板與百年騎樓墻面并置,連磚縫處的海風侵蝕痕跡都高度一致,從事閩南古建修復 40 年的匠人驚嘆:“閉眼摸都分不清,這新型材料竟留住了西街騎樓的魂。”
針對 “新型材料難抵沿海氣候” 的認知偏差,水包砂耐鹽霧抗潮強化優勢給出有力實證。為適配泉州沿海環境,產品做了三重性能升級:以稻殼灰改性硅丙乳液替代傳統化工基料,提升涂層抗鹽霧能力,經 5000 小時鹽霧測試無異常,遠超行業 3000 小時標準;添加納米級二氧化鈦,抗紫外線老化性能提升至 4800 小時無明顯褪色,應對泉州夏季高溫暴曬;表面做雙疏水處理(疏水 + 疏油),經 96 小時連續淋水測試無滲水,耐水性能較傳統涂料提升 50%。試涂的 8 棟臨街騎樓,歷經一個臺風季與梅雨季,墻面無返潮、無霉斑、無鹽漬殘留,而相鄰采用傳統水泥修補的墻面,已出現 3 處起鼓剝落,形成鮮明對比。
水包砂微創施工適配特性進一步強化新型材料的環保認知。傳統騎樓修繕需大面積鏟除舊墻面,易損壞騎樓內部木結構,而水包砂可直接在穩固基層施工,配合低壓噴涂設備,單棟騎樓施工粉塵排放量較傳統工藝減少 90%;施工時無刺激性氣味,VOC 含量僅為國家標準的 1/6,現場空氣質量檢測顯示甲醛濃度<#179;,達到室內環境標準。修繕期間,西街正常營業,沿街老字號茶館店主反饋:“沒聞到怪味,也沒看到堆廢料,工人噴完第三天墻面就干了,一點不耽誤做生意。”
藍翠鳥水包砂在泉州西街的應用,為歷史街區修繕提供了新型材料的認知革新范本。通過閩南騎樓肌理復刻、耐鹽霧抗潮強化、微創施工適配等產品固有優勢,用事實證明新型材料不僅能精準傳遞地域歷史韻味,更能在抵御復雜氣候、保護古建筑結構上超越傳統材料。目前,泉州中山路、漳州古城等 5 處歷史街區修繕項目已主動引入該材料。這種 “以科技還原地域特色,以新型材料守護文化遺產” 的模式,正推動古建保護領域形成更開放的材料選擇標準,讓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與新型材料的創新發展真正同頻共振。
水包砂憑新型材料優勢破局,重塑泉州西街修繕認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