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是機械設計的 “基石”,合理選擇材料直接影響零件的使用壽命、工作性能與制造成本,需綜合考量材料的力學性能、工藝性能與應用場景需求。
力學性能是材料選擇的核心依據,包括強度、硬度、韌性、疲勞強度等。對于承受沖擊載荷的零件,如破碎機的錘頭,需選擇韌性與硬度兼具的高錳鋼,其沖擊韌性可達 150J/cm² 以上,能在沖擊作用下發生加工硬化,避免斷裂;而對于高精度傳動齒輪,需選用調質處理的 45 鋼或 20CrMnTi 合金結構鋼,通過淬火 + 低溫回火提升表面硬度(HRC58-62)與心部韌性,滿足耐磨與抗疲勞需求。
工藝性能決定材料是否易于加工制造,如鑄造性能、鍛造性能、切削加工性能。灰鑄鐵具有優良的鑄造性能,流動性好、收縮率小,適合制造形狀復雜的機床床身;而不銹鋼的切削加工性能較差,需采用專用刀具與低速切削參數,設計時需權衡其耐腐蝕優勢與加工成本。
應用場景的特殊需求也需重點考慮。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零件,如鍋爐安全閥閥芯,需選用耐高溫合金材料,確保在 600℃以上環境中仍保持足夠強度;在食品機械領域,零件需選用 304 不銹鋼等食品級材料,避免材質污染食品。只有實現材料性能與應用場景的精準匹配,才能設計出既可靠又經濟的機械零件。